第六百四十七章 劝说(1 / 2)

首领看着李子书那坚定的眼神,心中有些动摇。他知道,李子书是一个有智慧、有决心的人,他既然提出了这个方案,就一定有他的道理。

但是,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决策,关系到整个部落的未来。

首领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缓缓说道:“李大人,我明白你的心意。但是,这个决策太大了,我一个人无法断定。我需要和其他官员们商量一下,听听他们的意见。”

李子书点了点头:“我理解首领的难处。那么,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召开会议呢?”

首领想了想:“这样吧,我明天就召集部落内的众位官员,一起开个会。你也一起来参加,把你的方案和想法详细地告诉大家。”

会议室内,烛光摇曳,众位官员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李子书身上,带着几分审视,几分好奇。

首领端坐在主位,轻轻咳了一声,示意大家安静:“诸位,今日召集大家来,是为了听取李大人关于开渠灌溉的方案。李大人,你来说说吧。”

李子书站定,深吸一口气,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计划:“各位大人,经过我近日的考察,我发现我们部落的水源虽然有限。”

“但几十公里外有一条河流,水量充沛。我提议,我们开凿一条水渠,将河水引入部落,这样不仅能解决灌溉问题,还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。”

他边说边在地图上画出了预想的水渠路线,线路蜿蜒,恰好经过了几位高级官员的居住府邸附近。话音刚落,室内便响起了一片议论声。

“这怎么行!水渠经过我家府邸,岂不是要毁了我的花园?”一位官员首先提出了反对。

“是啊,我家也是,那可是先祖传下来的宅邸,岂能轻易改动?”另一位也附和道。

李子书见状,连忙解释道:“各位大人请听我说,水渠的设计会尽量避免对府邸造成影响,我们会采取加固和美化措施,确保既实用又不影响美观。”

官员们的反应并不热烈,甚至有人开始面露不屑:“李大人,您初来乍到,可能不了解我们这里的情况。”

“开渠工程浩大,劳民伤财,况且还要动我们私人的地方,这事儿没得商量。”

“就是,不能因为您一个人的想法,就让我们所有人买单。”另一位官员也毫不客气地说道。

李子书心头一紧,他没想到官员们的反应会如此强烈。

但他没有退缩,而是继续努力劝说:“各位大人,我明白你们的顾虑,但请想一想,如果开渠成功,受益的不仅仅是部落的百姓,更是我们每一个人。”

“粮食丰收,经济繁荣,我们的府邸也会因此更加显赫。”

可惜,他的话语似乎并未打动多少人,反而激起了更多的反感。有的官员开始窃窃私语,有的甚至直接离席,表示不愿再听下去。

首领见状,眉头紧锁,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。

他轻轻敲了敲桌子,示意大家安静:“诸位,听我说两句。李大人提出的方案,是为了部落的长远发展考虑。”

“我们身为部落的领导,应当有更大的格局和远见。开渠工程的确不易,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。”

首领的话语虽然有力,但官员们的态度并未立刻转变。李子书看在眼里,心中暗自焦急。他知道,仅凭自己一人之力,很难说服这些固执的官员。

会议最终在不欢而散中结束。李子书走出会议室,头疼地揉了揉太阳穴。他深知,如果不能解决官员们的顾虑,开渠计划将难以实施。

首领追了出来,拍了拍李子书的肩膀:“李大人,别灰心。我知道这事儿难办,但我会亲自给众人做做思想准备。”

“他们都是部落的栋梁,我相信他们会明白大局的。”

李子书感激地看着首领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知道,自己并不孤单,还有首领这样的支持者。

接下来的几天里,首领亲自走访了各位官员的府邸,耐心地与他们沟通,解释开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
他强调,这不仅是为了部落的未来,更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。

村头的老柳树下,村民们围坐一圈,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绝望。

终于,这份压抑到了极致的情绪,在某一天如火山般爆发。

他们不再沉默,而是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——围攻官员府邸,要求官府有所作为,解决水源问题。

那日,阳光炽烈,尘土飞扬,愤怒的百姓如同潮水般涌向府邸,高呼着:“我们要水!我们要活!”

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压力,官员们不得不暂时妥协,承诺修筑水渠,以解燃眉之急。

消息传开,整个村庄沸腾了,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。男女老少纷纷拿起锄头、铲子,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水渠的建设中。

怪事接踵而至,水渠建设屡屡受挫,不是这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