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四十三章 震撼(1 / 2)

罗沁月缓缓说道:“我曾听父亲提起过,大明山中有四位学识渊博的儒学先生,他们隐居山林,不问世事。但若能得他们相助,你的学堂必能事半功倍。”

李子书闻言,心中大喜过望。他深知这四位儒学先生的分量,若能请动他们出山,学堂的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
他立刻决定亲自前往大明山拜访。

罗沁月见李子书如此急切,心中也是感动不已。她决定帮助李子书一起前往大明山,共同说服那四位儒学先生。

第二日清晨,李子书和罗沁月便踏上了前往大明山的路途。一路上,山清水秀,鸟语花香,两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。

当他们终于来到大明山脚下时,都被眼前的景色深深震撼了。只见山峰巍峨耸立,云雾缭绕,仿佛人间仙境一般。

李子书不禁感叹道:“难怪那四位先生会选择隐居于此,这里的风景确实令人沉醉啊!”

罗沁月也点头赞同:“是啊,学者的眼光果然独到。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身养性,难怪他们学识如此渊博。”

山林间,鸟鸣声声,清风徐徐,仿佛大自然也在为这对夫妇的勇气和决心轻声赞歌。

这份宁静之下,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——四双锐利的眼睛,如同山林中的幽灵,默默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。

那是四位隐居已久的儒学大师,他们虽身居山林,心却系天下。

罗沁月此刻突然不慎踩空,脚踝传来一阵剧痛,脸色瞬间苍白如纸。

李子书见状,心疼不已,二话不说,便将罗沁月轻轻背起,继续他们未竟的旅程。他的背,宽厚而温暖,仿佛能抵挡世间一切风雨,给予罗沁月无尽的安全感。

穿过密林,越过溪流,两人终于来到了一处隐秘的小屋前。

这小屋,简陋而不失雅致,正是那四位传说中的儒学先生隐居之地。

李子书轻扣柴门,心中既忐忑又充满期待。

“请问,这里是儒学四贤的居所吗?”李子书的声音在静谧的山谷中回荡,带着几分敬意与渴望。

门内,一阵沉默后,传来一个苍老而深沉的声音:“吾等已远离尘嚣,不问世事,二位请回吧。”

李子书闻言,心中虽有失落,但更多的是不屈。他深知,这些先生虽隐居,但心中仍怀有对世态炎凉的关切,只是需要一个契机,一个能触动他们心弦的理由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朗声道:“学生李子书,此行并非只为个人私欲,实则是为了天下苍生。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,百姓亟需教化,以明理义,方能共筑太平。”

“学生斗胆,愿与四位先生打赌,若我能通过先生们的考验,还望先生们能出山,助我一臂之力,共创学堂,教化万民。”

门内再次陷入沉默,片刻之后,一个更为威严的声音响起,那是孔圣的声音:“好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首,你且说说,何为国家之根本?”

李子书心中早有准备,他缓缓开口,声音坚定而温暖:“国家之根本,在于百姓。百姓乃国家之基,社稷之本。”

“百姓安居乐业,则国家昌盛;百姓流离失所,则国将不国。故,为国者,当以民为先,以民为本。”

“施仁政,兴教育,使民知礼义,懂廉耻,方能共筑和谐社会,实现国家长治久安。”

孔圣,这位年岁最长、学识最渊博的老者,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赞赏。

他缓缓站起身,目光如炬,仿佛在这一刻,他看到了李子书身上那份超越年龄的担当与忧国忧民之心。

他与其他人互相对视了一眼,其他三人脸上也都是满意的神色。

“子书啊,你的见解,让我看到了你心中的那份大爱。”孔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:“你不仅理解了国家与百姓的关系。”

“更将这份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,实属难得。我孔圣,愿闻其详,也愿助你一臂之力。”

言罢,孔圣轻轻挥手,示意李子书与罗沁月进入那扇看似普通却又充满智慧的小屋。

屋内陈设简单,却处处透露着书卷气,四位先生的气势,如同四座巍峨的山峰,让李子书不禁感到一丝压力。

但他知道,这是考验,也是机遇,他必须把握住。

曾宗,四位先生中最为严谨的一位,他眯起眼睛,审视着李子书,仿佛要看穿他的灵魂。

“子书,你谈到了国家与百姓,那么,你对人性又有何见解?人性本善,还是本恶?学堂又能如何影响人性?”

李子书深吸一口气,沉着应对:“曾宗先生,我认为人性犹如那尚未被雕琢的璞玉,善恶并非天生,而是一念之间。”

“环境、教育、以及周遭的人和事,都会对人的善恶产生影响。学堂,便是那雕琢璞玉的工匠,通过知识的传授。”

“道德的引导,可以让人明辨是非,懂得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