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6章 百代文宗韩愈(3 / 4)

《师说是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集中体现,他认为教育和文章的最高目的在于传承道义、解惑施教,而不是追求虚荣。

《师说一出,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

许多学子都被他强调师道尊严的理念所打动,这也为韩愈在文坛上赢得了崇高的地位。

在那个时代,不顾流俗,不怕笑侮,是要有些勇气的。

写完《师说这一年,韩愈被晋升为监察御史。

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,巡视郡县。

身在其位谋其政,对于一个愤青来说,这个职位再合适不过了。

尽管在文学领域声名鹊起,韩愈的仕途依旧充满波折。

韩愈走马上任,出任监察御史。

在任不过两月,韩愈微服私访,看到饥民遍野,百姓失所,痛心不已。

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,上报朝廷说,关中粮食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。

作为一个老愤青,哪能容得下他人堂皇胡诌。

他一怒之下,上书给皇帝,不料反遭李实等人谗害,于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。

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,在职期间与民同乐。

并广收学徒,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,诗文著作颇丰。

一时间,政望远播,声名鹊起。

韩愈受召回长安,历任国子博士,方员外郎,中书舍人等官。

韩愈以行军司马的身份,协助宰相裴度,平定淮西乱,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。

此时的韩愈,可谓位极人臣,荣耀等身。

不仅政坛顺风顺水,连文坛也是独霸天下。

“对待所处的世界,韩愈自有一套准则。”

“当他因直谏获罪时,虽然能正视自己的内心,却也难免感到心寒悲凉。”

“前往潮州的途中,他心中的失意彷徨全都诉诸笔端,发泄在诗文中。”

“他以为自己此生再也回不去长安,既然这样,那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潮州。”

“韩愈在此地修堤凿渠、治理水患、兴办教育、解放奴仆,做了许多利民的事。”

“其中,有一件祭文驱鳄的事迹在当地流传甚广,引为佳谈。”

“当时潮州多有鳄鱼,不仅吃家养牲畜,还常有伤人事件发生。”

“百姓对此又恨又怕,纷纷叫苦不迭。”

“韩愈一听说此事,就拿出自己最擅长的笔杆,打算以文驱鳄。”

“他带领百姓,朝江中扔下几头牛羊,手持祭文,临于江前。”

“面对水下凶残的鳄鱼,丝毫不惧。”

“先是一番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,后又疾声斥责。”

“而神奇的是,七日后,鳄鱼竟真的如韩愈所言,离开了潮州。”

“韩愈任职短短八个月,便使此地风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
“然而,正当他大刀阔斧准备接着造福地方时,命运又向他递来了长安的入场券。”

“八个月后,韩愈又被调回长安,担任国子祭酒。”

“再过两年,镇州暴动,朝廷与叛军僵持不下,派人前去和谈。”

“叛将狠厉毒辣,众臣都怕这是鸿门宴,退避不敢上前。”

“只有韩愈走了出来,请命前往镇州谈判。”

“行至途中,朝廷派人追了上来,让韩愈不用急于入境,以免遭到不测。”

“可韩愈只淡淡说道,止,君之仁;死,臣之义。”

“这一年,韩愈言辞真挚,以史为据。”

“终以一人之力阻止战争的延续,完成了自己的使命。””

“公元824年十二月,韩愈在家中病逝。”

“一代文豪大家,就这样陨落了。”

“纵观其一生,韩愈的每一步都走得艰辛无比。”

“幼时丧父,少时丧兄,青年屡考不中,后又两次遭贬。”

“每次事业迎来转机时,转眼又如烟般黯淡下去。”

“有人说他不懂世故,但官场混了几十年的人又深谙文章之理,人情世故如何不懂,只是不愿违背自己的本心罢了。”

“或许,正是这份倔强,才支撑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,给世人留下一抹孤寂而隽永的背影。”

范仲淹:韩愈硬核的一生,生死看淡,不服就干,偏偏对老婆如此柔情。

韩愈的古文运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,他的诗歌成就也不菲。

只待光荣致仕,便可荣退故里,颐养天年。

可是,有着愤青本性的韩愈,最是见不得不平之事。

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祭酒,掌管国子监教育。

宪宗皇帝为巩固统治,决定迎奉佛骨入宫,借此笼络民心,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。

韩愈只觉得荒唐,他毅然上书痛斥佛之不可信。

他有意见说说就罢了,他还谏言要把佛骨毁掉。

皇帝喜欢的东西,有意见可以理解,但建议投诸水火。

这都不是在触碰皇帝的逆鳞,这是在拔天子的鳞片!

宪宗得表,龙颜震怒,要处韩愈以极刑。

幸亏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,韩愈逃过死刑,被贬为潮州刺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