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10章 横渠先生张载(3 / 4)

“第二天,太阳升起在汴梁上空时,张载撤去了椅子上的虎皮。”

“然后,作为长者的他,很有气度地告诉到来的人们。”

“程颢和程颐深明《易道,为他所不及。”

“所以,要准备学有所进的,尽可以拜二程为师。”

“第二年春天时,欧阳修主持了这一届的礼部科考。”

“苏轼、苏辙、张载和程颢,都成为了进士。”

“这一年之后,张载开始进入仕途,但多年沉沦于州县,学富而官微,德位不相称。”

“也许是人各有志,也各自有所侧重。”

“更热衷于求道的,也就忽略了经营仕途。”

“所以张载所到之处,必访人才,有可语之人,必定叮咛教诲,唯恐其成就来迟。”

“但仁宗过了又英宗,英宗过了又神宗。”

“一直到熙宁二年,在吕公著的举荐下,张载才进了朝。”

“然后,他就遇见了王安石。”

“然后,终究和新法不合的他,终究又退出了汴梁。”

“然后,在横渠上继续悟道,继续讲学,继续穷神化。”

“一天人,立大本,斥异学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
“而在熙宁十年春天时,写完了《正蒙的他,再次被召入汴梁,知太常礼院。”

“冬天里,他生了病,然后,移疾西归。”

“这一次路过洛阳时,他又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二程。”

“此时,距离他们汴梁相逢谈《周易,已经过去了21年。”

“已知天命的他告诉程颢和程颐,他虽然已病不起,但尚可到长安。”

“而行到临潼时,一天夜里,他沐浴更衣而睡。”

“当第二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,人们见到的他,已经变成了骊山下的一阵西风。”

“第二日,长安的门人都奔丧到临潼,哀痛之余。”

“他们解囊相助,然后张载得以入殓。”

“张载一直认为,仁政不能实施,必在于贫富不均。”

“因此,老了以后,他准备和门人共同买一片方田。”

“然后分成数井,划分给周围困难的人们,让他们都有安定的生活。”

“如果成功,就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地方。”

“而这,就是他理想中的先王遗法,井田!”

辛弃疾:张载出生在士大夫阶层的家庭,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中任职,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给事中等职。

父亲张迪,在宋仁宗时官至中丞、涪州知州,赠尚书都官郎中。

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此时,张载与弟张戬均尚年幼,无力返回故里。

因此,全家人便侨居在凤翔横渠镇南大振谷口,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。

张载少年时北宋边境经常受西夏割据势力侵扰,西夏入侵北宋边境,宋军抗击连连失利。

范仲淹知永兴军、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、兼知延州,在延州军府召见了张载。

范仲淹在庆阳府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,请张载撰写了《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。

北宋向西夏赐银和茶等大量财物,这些对于少喜谈兵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。

所以,他曾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、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书,建议向西夏用兵。

并准备联络一些入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西之地,以便为国家建立功业。

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,便勉励他读《中庸,学儒家之学。

张载读完《中庸,仍未感到满足,于是又遍读佛家、道家之书。

经过几年的钻研之后,又发现佛、道之学不能实现自已的宏伟抱负。

便再回过头来反而求之六经,悟出了儒、佛、道互补的道理。

从而推进了由韩愈所开创的、以儒学为主、兼容佛道之说的新儒家体系。

张载时年38岁,赴大梁应考,当时正值欧阳修主考,张载进士及第。

在候诏待命时,宰相文彦博邀请他去讲学,并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让张载讲易。

当时程颐、程颢尚在现场,张载发现二程对《易经的见解比自己更为独到时,便毅然撤下虎皮椅并虚心请教。

张载作云岩县令时,办事认真、政令严明,尤其重视道德教育,提倡尊老事幼的社会风尚。

每到月吉之日,常常设酒食招待乡里中的老人,询间民众的疾苦,以及如何训诫子弟等事。

为使县里颁布的文告家喻户晓,他经常把乡长们召集到县庭。

因此,他发出的教告,即使是不识字的人和儿童少年也都没有不事先知道的,这就便于政令的推行。

在渭州,他与环庆经略使蔡挺的关系很好,受到蔡挺的尊重和信任。

军府之事,无论大小,都要向他咨询。

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十万救济灾民,还提出罢除戍兵换防,招募当地土人取代等项建议。

当时,王安石执政变法,曾征求张载对新政的意见,他一方面赞同政治家应该大有作为。

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动并与王安石多